加强电能替代配套电网建设和电网安全运行管理,推进电网升级改造,满足各项电能替代项目用电需求。对新增电能替代项目,电网企业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将因电能替代引起的合理输配电建设改造投资纳入配电网投资规模。同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牵头单位:阜新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三)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培育。加大电加热元件、储热材料、绝热节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促进设备升级换代,形成产业化能力。加快与智能电网技术、新一代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高端电力设备与增值服务,提升电能替代设备的智能化生产和应用水平。探索建立商业化盈利模式,鼓励以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以租代建等商业化模式,推进电化阜新建设。(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阜新供电公司;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二)大力实施工业燃料升级替代。加快推动天然气在工业领域的利用,积极推进工业燃料以气代煤、代油。鼓励引导传统能耗产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冶金、建材、玻璃、轻纺等重点工业领域,推进天然气燃料替代和利用,改善工业锅炉、窑炉的燃料结构。新建、改扩建的工业锅炉、窑炉严格控制使用煤炭、重油、石焦油、人工煤气作为燃料。积极谋划产业升级和转移,发展以天然气为能源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到2020年,对已经完成专线供气的工业园区的燃煤、燃油工业窑炉实施天然气替代;鼓励有条件改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三)有序推进交通燃料更新改造。积极推动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运输货车天然气改造。支持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载客汽车和载货汽车等运输车辆。鼓励社会车辆加装CNG、LNG。优化全市加气站布局和设置,支持CNG加气站扩建成CNG/LNG两用站,发展油气合建站、油气电合建站。到2018年,力争城市公交车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城市出租车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力争主城区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全部更新或改造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五)加快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管网未覆盖的县区支线管道、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线升级改造,新建城市新区、住宅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天然气管网设施。推进管网覆盖不到的县城建设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站点。加快推进周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天然气利用“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各县区通达率达到90%以上,管网未覆盖的县区基本实现CNG和LNG供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各县区政府,有关企业)
(二)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严格环保达标准入,加大对企业燃煤锅炉、窑炉等排放物的督查力度,加快淘汰城市建成区内老旧低效燃煤锅炉。严控新建燃煤锅炉,加快燃煤锅炉和窑炉的天然气替代以及城镇生活燃料以气代煤。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禁止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燃料设施,已建成的,逐步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落实碳排放交易制度,在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对以天然气为燃料、原料的设施和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时予以重点倾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
(四)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市场化机制,打破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有序进入天然气行业,参与天然气基础设施和天然气终端市场建设运营。多渠道引入气源,增加资源供给,形成多元化供应格局,降低用气成本,提高天然气利用量。各县区应结合城乡发展规划、天然气和燃气发展等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用户自主选择资源和供气路径机制。鼓励天然气市场化交易。(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各县区政府)
(五)完善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气项目和新民至彰武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气调峰体系,推进鑫河等母站项目的建设。天然气销售企业承担所供应市场的季节(月)调峰供气责任,城镇燃气企业承担所供应市场的小时调峰供气责任,日调峰供气责任由销售企业和城镇燃气企业共同承担,并在天然气购销合同中予以约定。天然气销售企业、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城镇燃气企业等要建立天然气应急保障预案。天然气销售企业应当建立企业天然气储备,到2020年拥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工作气量。各县区要推进LNG、CNG等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组织编制燃气应急预案,采取综合措施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平均3天需求量的应急储气能力。推动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和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各县区政府,有关企业)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燃煤发电厂6座,机组23台,装机容量182.9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47%。全市单机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21台,装机113.5万千瓦。当前,电力需求不旺,电力供给长期存在盈余,燃煤机组利用小时持续下降,煤电企业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量价齐跌、利润下滑等多重压力。推进煤电企业转型转产,对于全面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补齐清洁取暖短板,切实提高清洁取暖比重,加快煤电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引导煤电企业提升竞争能力,主动应对电力市场严峻形势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支持煤电企业向清洁取暖转型转产。按照到2019年,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全面实现清洁取暖的工作目标,优先以煤电转型转产清洁取暖工程替代关停燃煤锅炉。重点推进燃煤电厂通过机组升级改造,拓展供热市场,发展清洁供暖等方式实现转型转产。到2020年,力争拓展供热面积750万平方米。鼓励和支持煤电企业建设背压机组、排放达标的锅炉房、电供暖、天然气供暖等清洁取暖项目。(责任单位:太平区政府、清河门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